觀照五蘊
圖 / 靈鷲山網路電視台文 / 研究室

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想要成佛,祖師大德們是如何修行而致成就?菩薩如何接引度眾,讓眾生起善念、生智慧,把內心無止境的貪、生生不息的瞋,以及迷惑蓋障的癡,轉為空性的觀照?要觀照貪性不可得,所以我們才能離貪;觀照瞋性不可得,所以我們才能離瞋;觀照蓋障不可得,所以我們才能離癡;因為離開了貪瞋癡的迷惑,所以我們獲得了自由與超越。
我們是否認真地想要改變、轉換習氣?我們是否對習氣無可奈何?每個人出生就是在業力與習氣之下不斷成長,我們的習氣在哪裡,就走入哪裡的生活圈。今天,我們因為業氣而變成男女、出家、在家;因為業氣而執著、罣礙於思想裡,在思想裡面產生貪、瞋、癡的煩惱,然後被煩惱所束縛,再製造出第二生的因,也創造了未來的果。
所以我們學佛除了有形的身、口、意業之外,還必須要注意身口意的因與果。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製造緣、創造果。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般若的思惟,般若思維是脫離現象、離開執著,讓心無得無著安住的地方,如果沒有般若,我們所看到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呈現。就像冰或雪,都是水,如果不能看到它們的本質,就會對冰的現象產生「常住性」、「永恆性」與「不變性」的想法,於是就變成了煩惱的來源。我們看到的一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都像是冰雕一樣,雖然有形有象,但卻是一個短暫的聚合與存在,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所說的「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、不生不滅」,都是從般若的觀照而來,如果我們的觀照力不夠,就會隨著現象的變化而產生執著,然後產生一切的因和果。
所以,我們要解脫這些心念所附屬的一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就是要照見五蘊皆空,如果我們只會口念「五蘊皆空」,而不知道怎麼「觀」五蘊,當然會因為五蘊而產生我執,因我執而產生業力的種子,因業力的種子而產生一個再生的生命緣起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在觀念上努力突破執著的心,行為上離開塵垢的身心變化。
所謂離塵就是行為與心意都沒有不清淨的,如果我們常常能夠離開塵垢的執著,那麼我們就可以無所住。如果我們不常常觀照念頭只是一種生滅變化,那麼我們就只能在輪迴長流中繼續流動,而不可能離開流動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然後幻化成生命中的幻境,並且在幻境中不斷抓取。
當然我們學佛的人,就應該學習突破這些幻象的方法,可以先從戒、定上把一切煩惱壓住,然後就要學習觀照,要養成觀修的習慣,無論是呼吸法的觀修,或者是對生滅變化的五蘊作觀修。
我們常常觀照,才能夠離開那些天天糾纏我們的現象與感情,才能看到我們在工作中的煩惱與執著是因緣變化,也是過去生累積的一種呈現。例如師兄弟之間的相處,也是由於我們過去生的因緣而來,過去生彼此結了什麼緣,這一生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情與果報;如此在執事工作上,我們也才能了知彼此間的因緣變化,是否有益於彼此的修行。大家能和師父有良好的互動與信賴,也是由於過去生所造的種種因、種種業,如果沒有這些,今天大家就不可能與師父有任何的相應度產生。
我們曾經造過的因、曾經做過的事,今生要用什麼心情去面對這個因,以及現下的果,這就是我們的修行。就是用廣結善緣、懺悔業障去面對,懺悔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冤業、恩業,來解冤解業,並推廣更好的善緣與善業,讓我們的生命成為良性的循環。
在當下,我們也要覺察現下因果的呈現,覺察到我們的心念的動盪,然後在我們的心念投下善的種子和智慧的種子,也就是做轉化的工作,現下一切的發生與存在,都轉為善業、轉為智慧、轉為自利利他、菩提心與自覺覺他。
我們當下要做的是醒而不是迷,迷的時候就是惡,我們要選擇加強惡的相應度,還是加強善的相應度?修行之人的起步是要轉化惡的為善的,推動更好、更寬廣的善。進一步,我們修行的觀念是中道,不是喜歡善也不是喜歡惡,我們的選擇是:「心不住於一切」,不貪住任何因緣變化,出離這些因緣變化的事相,才叫做修行。我們不要把過去的業力和今生所顯的果,以及所遇到的環境、人、事物,當做寵物一樣養在心裡,把恩恩怨怨或者愛好都放在心裡,把所有得失都儲存在八識田。我們應該學習釋然再釋然、放下再放下,雖然沒辦法立刻做到,雖然現在做不好,但是真的要去做;我們不要自欺欺人,不要說做不到,要努力去做,無論是做了多少分,總是不能不去做的!
每個人都有習氣,習氣就像廁所的臭味,也像廚房的香味;聞到臭味的時候,如果對臭味很反感而開罵,就不是修行人了。修行的人對香、臭,都應該知道其因果,知道為什麼會讓我聞到,知道為什麼我在這與味道相遇,一定有某種原因,所以我們要分解這個味道是怎麼發生的,而不是以喜惡來對它。
般若就是一種分解的方法,就像我們把臭味分解清楚以後,就可以知道根本不存在臭味。沒有般若的時候,臭就是色,聞到臭就是受,受了以後我們會想,想「為什麼會臭?」,有感受、思考、變化,然後分辨。因為我們去分辨,所以這五蘊的發展過程就造成我們的執著!
因為有我執、五蘊,所以造成「我」與「現象」的對立。如果我們分析臭味的本質,也就沒有什麼臭味可言了,而我們要做的是拿掉心裡的臭味,就是把臭味的因緣融解掉,也就是解冤解業。然後,我們尊重、包容,也就是調整了自己與現象的關係,我們從包容、慈悲、愛心做起,開始分解,自然就可以釋然很多恩怨了。
我們在道場學習佛法,與三寶在一起,做自力跟他力的修行。自力是靠自己的努力了解,然後讓自己獲得成就;他力就是靠佛的加持與接引,而師父、老師就是他力。如果我們常常有種什麼都抓不著的不安定感,然後去執取朋友、師兄弟,總想要抓一個人來當作依靠,讓我們自己感覺很安全,如果沒有抓到,就會有不安全感,然後產生情緒等等負面的影響,這是不正確的。今天,我們為了了脫生死來到這裡出家,最好的依靠就是依止佛陀的法,然後靠自己的努力、靠師父的引導、靠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,踏上永斷生死的修行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