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初轉法-阿含期阿含期專題 訊息內容

沒有「莫名其妙」的事
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佛陀曾在經典中如此教導我們緣起法:

「云何緣起法法說?謂: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。謂:緣無明行,乃至純大苦聚集,是名緣起法法說。」

「此有故彼有,此起故彼起」的道理,雖然看來平淡無奇,但如果不常將「緣起」的道理運用在生活中,往往會帶來許多問題。

比方說,當遇到了麻煩、逆境的時候,有時心裡會生起「這真是莫名其妙!」的想法。沒能明白問題成因的狀況下,當下次同樣的情況到來的時候,似乎就只能再次遭受同樣的困苦而不知所措。

有時候,面對著這些麻煩、逆境,雖然試圖找到解決的辦法,卻訴諸了錯誤的原因,同樣是於事無補。

這是為何學習「緣起法」十分重要:緣起法教導一切現象,都由因、緣聚集而生起,不會憑空出現。只有如實地去觀察、瞭解這些條件,才可能採取正確的方法,對事情做出改變。輪迴中的老、病、死、憂、悲、惱、苦等,也不外於此,皆是依緣而起的。

心道法語:緣起性空就是要從緣上去了了,了了你的煩惱,斷了你的煩惱。所以要從空,要從緣起裡面去看到空,一切的緣裡面你看到空呢,然後怎麼樣呢?我們就不會執著跟罣礙。

你如果在緣裡面看到很多的束縛,在緣裡面看到是是非非、好好壞壞,看到長長短短、你你我我,看到一切的見,取見,看到一切你都有見、取見的時候,那就是叫做不能「緣起性空」。

看到一切都能空的時候呢,那就不緣了,到無所緣的時候呢,一切生滅,「生滅滅已,寂滅為樂。」所以我們在生滅滅已的,在滅當中呢,就不住、就不取捨。

所以一切世間種種都是生滅的,沒有不生滅的;看到一切都不存,因為都會滅去,沒有一個是存在,就會無常。你就會心無住,而達到止觀的效果。

所以,我們學佛有兩個層次要做,你們現在叫做「緣起性空」的時候,所以每一個地方都要能夠仔細地觀察:一切的緣是無常、是苦、是空,是不可得的。你這樣慢慢心就能夠離相。如果不是這樣呢,心是不能離相的——著相生心、妄念紛飛,對不對?

那麼,從緣起裡面,我們就要知道怎麼去解脫煩惱跟了生死,在性空裡面呢,就是要生起菩提心。

源自:阿含期進階主題課程:《無我之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