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中的因材施教
圖 / 資料中心提供、教育院編繹室編製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《妙法蓮華經‧藥草喻品》中的種種譬喻,一則是將人類的善根、習慣,也就是眾生之善根與習性,譬喻為「根」,如同樹木之根。
法師曾分享:
當師父沒有對你說法的時候,就表示你可能在懈怠,還不到適合對你講法的時候。如果看到你只是問:「你家人怎麼樣?」就表示你執著的是那個。如果老師看到你就講法,也會問你:「今天你有什麼法要問我?」就表示你是精進的;這正是菩薩的慈悲。
以前剛出家,心想「那個師兄,對這好像挺講究的!」「那個某某某怎麼樣?個性又如何!」
當時我會覺得奇怪,師父怎麼不去改變他?
師父說:「改變你自己比較重要!那是他的習性。」
我問:「這個跟解脫有沒有影響?」
「沒有!時間到了,他自己就會很清楚。」
後來我發現真是如此!
佛很慈悲,會看眾生的根器,在教導、傳承法的時候,任運而轉,漸得入道,表示那些小草,如果天天刮風下雨,一定淹死的;可是大樹需要的雨水量可能很大,就算天天下小雨對它也沒有用。
所以佛會知道什麼樣根器的眾生,會吸收什麼樣的法?
這就是現世安隱,後生善處。
源自:「法華經概說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21年11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