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嚴世界
圖 / 靈鷲山網路電視台文 / 炫佑

前言
因此,般若在四期教育乃至整個佛法的修學中,實具有關鍵樞紐位置。而心道禪師提出寂靜修法門,讓行者通過禪修實踐契入本心體證空性智慧,由此開發自性般若來圓滿其後的法華、華嚴二期,則是本期的教授重點所在。
四期教育來到了「華嚴期」的階段,期許學習者能夠涵容化攝「阿含期」的修道基礎、「般若期」的般若空慧、「法華期」之菩提行願於一身,充分開展所學,圓融、自在地契入無量無邊的華嚴世界。
何謂華嚴世界?佛陀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「初成一念,一音頓演七處九會。」是超越時空地剎那開演了整部《華嚴經》。其中開展的華嚴世界,無有對立,無有衝突;充滿無量圓融、自在無礙,為「一真法界」。
對比當世這處處充滿著衝突、對立、障礙的世界,如何靈活善巧地運用佛陀教誨,突破、改變現狀;落實華嚴精神,將此世打造為多元和諧的華嚴世界,便是華嚴期的最終期許。
回顧心道法師創建「世界宗教博物館」的歷程,正是體現華嚴精神的最佳範例;對於不同宗教、民族,從認識到尊重,從尊重到包容,從包容到博愛,華嚴期的教育,希望人們培養寬宏的視野,深切了知彼此互為生命共同體,從而不遺餘力地發揮所長、自利利他,共同打造華嚴佛國。
課程規劃
華嚴期的課程規劃,將以三年時間引領學員以經中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的次第,次第地邁入無邊莊嚴的華嚴學海。為求「解」、「行」雙運,華嚴期另特設「實習課程」,將華嚴精深與宗教對話、環境關懷、自然共生……等等當代議題做緊密之結合,以求真實地將華嚴精神配合時代所需,全面開展。
「信」
入華嚴之門,首重為「信」。課程根據華嚴經初會的內容,初窺佛陀所證果境,使學者一探浩瀚之華藏世界、了知自身本自具足、深信自己本來成佛、眾生與世界彼此本來圓融無礙。先見理想華藏世界,深信轉化確實可能。配以實習課程,了解教團志業、認識和平境界,開顯果境,建立堅信,進入下一階段之「解」。
「解」
既由前「信」入門,接著便引領學者由認識到修學,隨順華嚴次第,隨經自凡夫位昇至聖賢位,隨此五十二位,安住於菩提大道,次第輾轉增上。既習學知解,亦配以行動方案,入世實踐。
「行」
普賢菩薩將「解」中菩提道五十二位階,編成實踐的教戰手冊:〈離世間品〉。華嚴的信、解、行、證,重大目標在行,就是實踐。於此,學者徹底地從完整的初發心,到邁向成佛之路,著重於將所修、所解,納入實際議題式地辯證、應用。以經為教戰手冊,期許學者能成為成熟並獨當一面的華嚴人才。
「證」
最後,〈入法界品〉之善財童子,孜孜不倦地參學各方善知識,作為整部華嚴最好的成功案例。學者應效法其五十三參的精神,於當世多方參訪、參學,真切地證得種種無礙、圓融地達致多元共生、具備寬廣的華嚴眼界,擴展志願,以成就華嚴世界為己生生無盡之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