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初轉法-阿含期阿含期專題 訊息內容

輪迴,讓我們嚐盡生命中的苦
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當認識了生命中的種種苦,還必須了解造成苦的原因,才有離開苦的可能。因此,佛陀對生命教育展開了「集諦-為什麼會苦?」的教學。

佛陀教導我們,輪迴中的眾生都是受到「無明」的阻擋,「渴愛」的牽引,才會不斷地造業受報;像這樣無止盡地重複、循環,讓我們一一嚐遍生命中的苦。

「無明」如同層層遮住雙眼的黑布,使我們看不見生命的真實樣貌;「渴愛」則牽引我們無休止地去獲得更多喜愛的事物,並且對拿到手的緊抓不放。

這樣的牽引力量,也推動了眾生不斷地投向輪迴,造成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苦。

但是,在世俗的價值裡,「愛」往往被視為是快樂的事,佛陀怎麼會教導我們應該斷除「渴愛」呢?

我們可以透過一則佛典故事,了解佛陀到底想要教導我們什麼。

有一次,一位村長請求佛陀開示。佛陀問這位村長:「當你的孩子還沒出生時,又或者你還沒遇見你的夫人時,你會對他們有欲求、親暱、愛念的心嗎?」

「當然不會啊!」村長回答。

「那麼,若他們現在遭逢意外、遭到盜賊綁架、殺害,你是否會苦惱、憂愁呢?」

「如果真的遇到這樣的事,我的內心會非常憂愁、痛苦,就跟死了沒兩樣,怎麼可能沒有絲毫的憂歎、悲傷、苦痛、煩惱呢?」

佛陀於是趁機教導這位村長:「正是因為這樣,所以應該知道一切眾生的苦,都是因為愛欲而來的,因為愛欲生起成為主要的因素,苦才輾轉生起。」

透過佛陀教導的集諦,我們明白,生命的無常變遷,內心總是苦痛折磨,唯有對症下藥,消除「無明」與「渴愛」這兩個造成苦的原因,之後就能不再受報輪迴。

佛法,正是要讓我們看見生命的真實樣貌,從中找到解決苦因,遠離痛苦的方法。

源自:阿含期初階主題課程:《初轉之法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