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靈鷲山
圖 / 教育院、世界宗教博物館、有緣人文 / 出版中心
回首三十年來的歲月,靈鷲山能夠從無到有,自微而壯,以禪立宗,以心傳心,弘揚佛陀無上微妙法義於當代娑婆,賡續祖師珠璣法教宗風於四眾學子,並承繼太虛大師和虛雲法師的禪行志業。都要感謝諸佛菩薩的慈悲加被,以及所有善信大德的護持擁戴。在大家的共同發心努力下,方能譜下一段段用汗水辛勤播種、用正念面對橫逆、用願力成就一切的靈鷲山故事。
早年我因為閉關往返於宜蘭臺北之間,看到東北角的地理氣場,我感到這裡似乎有一大緣起的道場,後來因緣際會踏上這一片土地,讓我可以度過危險的斷食關,雖然眼前是一片荒蕪叢林,但靈氣十足,度眾的緣起也打開了。秉持著修行人對諸佛菩薩的使命傳承,以及對眾生關懷護念而來的無盡願力,讓我和十方善信弟子,毅然在此開墾生根。大家從零開始,齊心協力,披荊斬棘,一步步地把這一片杳無人跡的荒山,打造成佛子往來不絕的人間佛土。從祖師殿到華藏海,一石一瓦寫下靈鷲人共同的記憶;從多羅觀音到毗盧觀音的交流,串聯靈鷲山與南海觀音道場的一脈相承;而從靈鷲山總本山禪堂到全球禪修中心的延伸,更是勾勒華嚴聖山計畫的藍圖座標。
我是一個觀音法門的行者,這三十年來的修行弘法,願力就是關鍵,這份願力源自於禪的體悟,也得以舒展因緣而呈現出華嚴的志業,總攝是觀音的教化啟示,觀音的示現都是時代所需的啟動。禪修,讓我透澈無常生滅背後的生命實相,並體悟到生命之間彼此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共同體。成立道場以來,我們以「慈悲與禪」作為宗風,引導大眾從心的修持觀照中轉化出關懷濟世的菩提願心,並以此利生度化,終而成就共生圓融,多元和諧的華嚴淨土,這是行願貫徹的自然展現。
從一個人的體悟逐漸善緣具足,籌組護法會、成立各基金會,推動禪修、法會、朝聖、生命關懷來連結大眾的生活實踐。隨著開山的緣起流轉,創辦世界宗教博物館是一個重要里程碑,宗博宣揚「尊重、包容、博愛」理念,因應時代的挑戰與衝擊,促進國際間宗教對話與交流合作,共築「愛與和平,地球一家」的願景,這樣的特殊志業帶動了社會的生命教育,也把禪修內修的身心鍛鍊變成人人可以當下修行的「平安禪」,更進而擴大為「寧靜運動」,為五濁世間灌入禪修清靜祥和能量。這些循環連結點點滴滴的美好記憶,今後也將持續不懈地進行下去。
宗教修持以身教為主,教育是僧信循環的根本,僧信就是師徒教育,就是做聖凡的轉換機制,我將自己的修學歷程和禪修體證融會到佛陀的教育,歸納為僧信四期教育體系,希望從最初僧格養成的「阿含期」到最終培養住持導師的「華嚴期」,次第教導,培育更多佛門龍象從事弘法度眾的志業,從僧眾到居士幹部都歸同一核心修持。落實個人實踐「工作即修行,生活即福田」的生活禪理念,體認「生命服務生命、生命奉獻生命」的真諦,貫串到僧信循環,這樣具足生命關懷與回歸靈性的教育,就是生命和平大學的基本盤,進而還要以這樣的教育平臺來回應時代發展,培養覺醒生命的「愛與和平」種子,從心的和平延伸成整個世界的和平。
經過三十年的風雨陰晴,我們要更省視並確定自己的腳步,以此「立禪風、傳心燈」,把這份心的見證作為傳承法脈的基因,持續努力灌溉慈悲的遍滿,變成生命和平大學。讓我們持續串聯無數的三十年,來創造「華嚴聖山」無盡圓融。這是我的願力,也是這個時代的需要。
──心道法師
※ 以上文章內容引用自《靈鷲山30週年山誌--寺院建築篇》
- 無上篇文章 上一篇
- 靈鷲山祖庭--寂光寺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