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教育新訊 學習分享 訊息內容

2023南傳專題課程 深度學習佛陀時代教法

圖 / 靈鷲山三乘佛學院文 / 靈鷲山三乘佛學院

靈鷲山三乘佛學院舉辦的「南傳專題」課程,目前已進行至第二週。由緬甸仰光上座部僧伽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(Ashin Kumara)和巴利大學弘法教育部副所長塔拉薩帕尊者(Ashin Therasabha)主講,透過深入的法理和經典內容,為僧眾們帶來一場豐厚的學習饗宴。



鳩摩羅尊者(Ashin Kumara)講授了《大念處經》四念住當中的身念住內容。身念住包含多個章節,本次課程延續去年的內容,探討了威儀章節和正知章節,並進入了作意厭惡章節。校長尊者帶領僧眾回到佛陀時代,學習比丘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中正確觀照正知。佛陀教導弟子有七種地方要培養正知,分別是—(1)前進、後退;(2)正視、斜視;(3)屈、伸;(4)著僧伽梨、持缽;(5)吃、飲、嚼、舔;(6)行大小便;(7)行、住、坐、睡眠、醒寤、言談、靜默。每一種動作在進行時,都是修行觀照的機會。

此外,鳩摩羅尊者(Ashin Kumara)還教授了「食厭想」的業處禪法,這些禪法是唯有佛陀出世才能傳授的法門。經典中提到:「學習任何一種法,只需多次練習,則會生起巨大效益,獲得毘婆舍那智慧,體證明智,達到解脫涅槃。」



塔拉薩帕尊者(Ashin Therasabha)則講授了《阿毘達摩議論》中的《發趣論》,延續之前未完的課程,深入探討了名法、色法等更細微的範疇,進一步理解緣起的因果概念。

課程中,塔拉薩帕尊者(Ashin Therasabha)提問:「為什麼要學習複雜的《發趣論》24緣呢?」尊者解釋道,學習發趣法是為了掌握緣力,透過學習24緣,我們可以對治貪心,使不善心轉化為善法,進而幫助我們在生活和修行中得到成長。當我們認為學習這些法門與日常生活無關時,學習的過程可能會感到辛苦。然而,當我們持續觀察內心,當意識到貪心時,我們就能如實觀照貪心的產生與消逝,從而修習毘婆舍那禪法。當我們無法控制心中的貪心和嗔心時,我們的行為就會顯現出貪心和嗔心,這種心中不善的緣法,將導致不善的行為和結果。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心的不善時,需要以強而有力的力量改變,使不善的緣法轉為善法。例如,我們可以藉助《發趣論》中的自然親依止緣,借助俱生緣緣力的支助,培養道智,實踐毘婆舍那禪法。





在聆聽法教的每天課後,法師們立刻進行小組複講課程,這種學習後的再次複誦聽聞內容,除了加強記憶之外,也能因與同儕間的互動,產生更多對於法的理解與推究。





感謝翻譯曾國興老師,以驚人的記憶力和對《阿毘達摩議論》的深入理解,提供了出色且流暢的翻譯,為課程的順利做出不可或缺的強大貢獻。



第二週的課程學習已圓滿,僧眾們更深層次地體悟佛陀時代的教法,未來將持續聞、思、修的學法歷程,透過所學啟發心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