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別想到白熊】,與【別中第二支箭】
圖 / 教育院編譯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你能控制自己的念頭、情緒、感受嗎?我們怎麼處理這些?
耶魯教授桑托斯(Laurie Santos),在其播客:The Happiness Lab中,有一集「別想到白熊!」(Don't Think of a White Bear)。談論如何處理負面情緒、想法。這題名與心理學的一個理論有關:當我們試圖去壓抑某些念頭、情緒時,往往只讓這些念頭更容易出現。節目中,引用到一則佛教著名的經典:別中第二支箭:
佛教的導師們一直教導著,我們不可能擺脫所有生活中的壞事。像是壓力、痛苦、偶發的負面事件。佛陀明白,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。事實上,存續不絕的苦痛,或佛教中所談的「苦」(dukkha)是如此重要,而成為了四聖諦當中的第一聖諦。但是,佛教也明白,我們對於痛苦的「回應」,是可以避免,並為我們所控制的。 為了闡明這個概念,佛陀教導了一個著名的譬喻:第二支箭。故事中佛陀解釋,當生命發生壞事的時候,像是我們困在車陣中,或是在工作上被怒罵,都像是被一支箭射中一樣,糟透了!但是,如果我們去對負面事件做回應時,我們則會中了佛陀所說的「第二支箭」,也就是我們的回應:我們順理成章地感到非常沮喪,厭惡自己的感受,想要壓抑它。而這些,都只讓事情變得更糟。
這個譬喻,在原經脈絡下(《雜阿含經.470經》、SN.36.6),佛陀為弟子們講解,一位有修行的聖者,與凡夫在面對苦、樂等感受時,有什麼不同。聖者,不會像凡夫那樣,因為遇到不順的事情,中了第一支箭,就不斷地抱怨、啼叫、號哭。有修心的聖者,能透過如實觀照,不渲染經驗,讓苦的感受,停留在僅是感受。由於能夠如實地觀照苦受的生滅,因此能夠避免走上過往的習慣,用瞋恚的心態,面對苦受、用貪心面對樂受。
經過鍛鍊的心,並非對一切不知不覺,而是能夠避免擴大負面的境遇。如此,即使遭逢外境的侵擾,內心卻能經常處在平靜、安定之中。這樣的能力,需要累積修習,培養以正念清楚觀照的習慣。我們可以經常憶念佛陀的這個譬喻,在遭遇各種境界、生起各種感受時,提醒自己:別中第二隻箭。
《延伸閱讀》處理痛苦的智慧
更多佛法的真實義,可以閱讀靈鷲山四期教育
若想了解如何把佛法與禪、運用在生活中,歡迎您:
1. 訂閱 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報
2. 加入 靈鷲山教育網 FB 粉絲團
期待與您相見,活出智慧與慈悲
- 2020下半年 – 用佛法面對新冠疫情挑戰 上一篇
- 與伴侶一起練習正念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