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初轉法-阿含期阿含期專題 訊息內容

明白修行的迫切

圖 / 資料中心提供、教育院編譯室編製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佛門中,有一廣為流傳的偈頌:「是日已過,命則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」強調了應當認知到無常的逼迫,進而好好把握光陰,以精進、勤奮的態度來從事修學。

我們往往不明白此生還有多少條件與時間可以用來修行。即使現在的身體看似健康、頭腦靈活、飲食無虞,社會環境也足夠和平,而具足了可以學習佛法的因緣,但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、恆常不變的。一旦因緣不再具足,有了意外的時候,我們是否還能夠保證可以來好好地聽聞與思考呢?

佛陀提醒我們,老化、死亡有如從四面傾軋而來的巨大高山,即便未至眼前,仍確實步步進逼。無論具有何等的財權、身份、地位,皆無人可免。

在這種情況下,若我們不能確定是否已經累積足夠的福德,好能保持投生善趣,並且避免墮入惡趣的話,還有什麼比把握當下的任何一個機會,造作善業,精進修學更重要的呢?

一旦墮入惡趣,由於環境難以行善、經常處於痛苦、恐懼之中,又往往缺乏聽聞、理解教法的因緣,便很難再度出離了。

心道師父開示:
我也待在破房子那裏修行,但經常都在露天,因為那裏的牆要倒要倒的,屋頂破破爛爛的。我覺得這個世間就是這樣的破爛,讓我們恐怖。在這個破屋下修行,讓我更覺得世間是那樣的無常、不安定,所以在無常的逼迫下,我就一直努力精進,讓我能去了解到我們的真知,然後解脫煩惱。

我的修行就是用苦來覺醒自己,用苦來精進自己。在我們的世間,大家都誤解了,只覺得苦,但有沒有人相信我們可以從苦中來體會真理,從苦中去追求佛法,從苦中去證知真理的可貴。

源自:阿含期高階主題課程:《解脫之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