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覺有情-法華期法華期經論 訊息內容

開顯永恆的菩薩道
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佛陀要入滅之前,很多大菩薩紛紛傳達承擔弘揚法華的責任,這就是傳承!

佛在娑婆世界示現《法華經》,當然也惦記弟子們能否傳續給眾生,所以特別開顯菩薩道,希望續佛慧命,燈燈相傳。

據說,佛涅槃以後,有八個國家希望得到佛舍利,因而僵持不下,就在即將大動干戈之際,帝釋天來到八位國王面前曉以大義,說:「佛在世時各國親如兄弟,如何在佛涅槃後便為舍利而起干戈?佛陀的舍利應當均分為八,由國王奉迎回國後各自起塔供養,如此則大眾都能獲得無量利益。」

《大般涅槃經》說:「若見如來舍利,即是見佛。」能夠禮拜、供養佛舍利,就如同見到佛一般,有極大的功德。

眾人都要佛舍利,可是想到把佛法留下來的第一人卻是迦葉尊者,他認為「結集經藏」才是首要之務。

但如何證明此乃佛所宣說?參與結集者有其條件—第一,必須是證果的羅漢;第二,必須證得四無礙智,就是語詞無障礙,文句要通達。結果有五百羅漢獲選進入石窟工作,並且得到阿闍世王的護持。

其中還保留了一個位置給阿難—佛陀時代,印度沒有文字也沒有印刷,就靠阿難記住佛陀所講的法—於是阿難在一天一夜證得阿羅漢果後便鑽進石窟,參與結集。

結集時,由大迦葉負責提問「佛怎麼說?」阿難則敘述佛所宣講,五百羅漢再複述一遍;當中只要有人持不同意見,就得重新討論;以此方法來確定沒有錯誤,接著分組背誦。如此代代相傳,沒有斷層。

之後歷經第二、三次結集,雖然時代變遷、戒律改變、戰爭吃緊……證果的羅漢傳法方式都相同,在戰火中存活下來的比丘也還是保持誦讀經文,讓佛的法教能夠存續。

而後改為將文字抄寫在貝葉上,所以第四次結集有了貝葉經。

第五次與第六次結集是在近代的緬甸。緬甸國王認為,貝葉經再怎麼妥善保存,最多也是千年,不如刻在石頭上;於是經過百次校對,才把貝葉經轉刻成為石經。

就這樣一步步把佛法結集起來;所以大家要惜法重法,讓法傳不斷。

源自:「法華經導讀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14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