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華開演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通常南傳的經文採巴利文,就像當地的方言;梵文就像官方的語言,而《法華經》即是從梵文譯成中文。現存的《法華經》梵本在尼泊爾,於一八二一年才被發現。這是由於佛教式微,經典逐漸流失,歐洲的法、英、德等國,利用航運、軍事之便,將經典帶回他們國家,也因此保存了部分佛教的遺產。
《法華經》在大乘佛教晚期引譯漢地,天台宗智者大師,依此經典制作天台懺儀,兼修止觀。同時也滋養了中國的佛教藝術,如敦煌莫高窟、龍門石窟的壁畫、造像等,都取材自《法華經》中許多故事。
而《法華經》也是一個圓滿的教法,因為他包括了三乘相互共存,最後成就。
智者大師把佛講法的過程作判教,從菩提樹下開講華嚴,到度五比丘講阿含,然後迴小向大到大乘的般若,到最後佛涅槃,加起來是四十九年。
華嚴就好比剛擠出來的初乳,「阿含」就像優酪乳,從生酥凝固成奶酪,再慢慢變成起士、熟酥,最後精煉成酥油,那就是醍醐了,可以此比喻最精華的佛的教法。
我們要對佛的法教去次第的瞭解,有所謂的「化儀化法」。「化儀」就是佛依不同根性用不同教導,如鈍根者用「頓教」,能腳踏實地次第學習者用「漸教」;另有「秘密教」,指的是佛講同樣的話,可是學習者暗中感知「佛在講給我聽」。「不定教」是學習者雖不同根器,但是彼此知道佛所教導的內容,只是法門不同,這就是佛的教導方式。
佛的法教分為「藏、通、別、圓」,「藏教」指阿含、三藏、般若;「通教」就是空性涵蓋一切,放在哪裡都可以用;「別教」就是根據不同的特質;「圓教」就是圓滿含攝。
佛講完《妙法蓮華經》之後,他希望眾生都攝六根,行懺悔,行菩賢菩薩的行法來實踐,並且把佛的法教弘揚下去;所以從經去瞭解,然後從祖師的解釋裡聞思修,深入法華的義理。
源自:「法華經導讀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14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