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覺有情-法華期法華期經論 訊息內容

「三周十五段」的諄諄教誨
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依循祖師作的法華科判,在「迹門」這方便門裡,將經文從第二品到第九品又分出三個循環,叫作「三周」。

第一,「法說周」----對最上根、最聰明如舍利弗這樣的弟子,佛直接說諸法實相;範圍從第二品「方便品」延續到第三品「譬喻品」的前半部。

第二,「譬說周」----對中根器如迦葉、目犍連這樣過去累世修學所儲存的覺醒善種來宣說;範圍從第三品的後半部到第六品「授記品」。

第三,「因緣說周」----對比較下根性的弟子如富樓那等人說法,則用因緣法來說;範圍從第七品「化城喻品」到第九品「人記品」。

佛在方便度眾的過程裡,不論上根器、中根器、下根器,每一周的內容都會包括五種次序----正說、領解、述成、授記、歡喜。

首先,佛對弟子用三周的引導,來宣說法的內容,這叫「正說」。

弟子聽過老師說完的內容後,也會敘述自己的理解;就好像透過小組討論,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。畢竟每個人的理解不同,老師需要印證一下,這叫「領解」。

之後,佛對弟子們的理解,可能回應「你說對了」或「需要再加強」等,這就是「述成」。

如果確定弟子能理解所受的法,佛會「授記」,肯定這些弟子未來成佛的可能,也等於說出對弟子的期待。「授記成佛」,是《法華經》最大的特色。

之後就是「歡喜」。弟子們因為接受了佛的教導而解開心中的疑惑;加上得到佛的肯定和期待,心中自是感覺無限歡喜。

從「三周十五段」,可見佛陀真是諄諄教誨啊!

源自:「法華經導讀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14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