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三周十五段」的諄諄教誨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依循祖師作的法華科判,在「迹門」這方便門裡,將經文從第二品到第九品又分出三個循環,叫作「三周」。
第一,「法說周」----對最上根、最聰明如舍利弗這樣的弟子,佛直接說諸法實相;範圍從第二品「方便品」延續到第三品「譬喻品」的前半部。
第二,「譬說周」----對中根器如迦葉、目犍連這樣過去累世修學所儲存的覺醒善種來宣說;範圍從第三品的後半部到第六品「授記品」。
第三,「因緣說周」----對比較下根性的弟子如富樓那等人說法,則用因緣法來說;範圍從第七品「化城喻品」到第九品「人記品」。
佛在方便度眾的過程裡,不論上根器、中根器、下根器,每一周的內容都會包括五種次序----正說、領解、述成、授記、歡喜。
首先,佛對弟子用三周的引導,來宣說法的內容,這叫「正說」。
弟子聽過老師說完的內容後,也會敘述自己的理解;就好像透過小組討論,可以讓老師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。畢竟每個人的理解不同,老師需要印證一下,這叫「領解」。
之後,佛對弟子們的理解,可能回應「你說對了」或「需要再加強」等,這就是「述成」。
如果確定弟子能理解所受的法,佛會「授記」,肯定這些弟子未來成佛的可能,也等於說出對弟子的期待。「授記成佛」,是《法華經》最大的特色。
之後就是「歡喜」。弟子們因為接受了佛的教導而解開心中的疑惑;加上得到佛的肯定和期待,心中自是感覺無限歡喜。
從「三周十五段」,可見佛陀真是諄諄教誨啊!
源自:「法華經導讀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14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