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覺有情-法華期法華期經論 訊息內容

大開場─《法華經》在王舍城,耆闍崛山宣說
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《法華經》在五百位解脫羅漢的結集中拉開了「如是我聞」的序幕,也開演了「時、處、眾」的殊勝與遍滿。

一時」,指的是「六成就」中的「時成就」,就是那個當下,在這個時間說這樣的法。

」指「說法主成就」;「說法主」就是佛,是宇宙的大覺悟者。

王舍城,耆闍崛山」指「處成就」,就是選擇適合的地點。以當時結集經藏來說,王舍城的阿闍世王一向護持佛教,不但供應這五百位阿羅漢吃、住與一切所需,還會派駐軍隊保護;地點之所以選擇七葉窟,一則石窟涼爽,二則地勢上臨崖而立不易受侵犯。當時五百成就者群聚,外道若要毀法滅教是很容易的,必定要選擇安全處所。所以每一場法會都應慎選地點,而《法華經》就選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來宣說。

大比丘眾,萬兩千人俱。」「眾」,就是「眾成就」,指聽眾。法會既要有受眾,也要聽眾能攝受;法華會上許多聞法眾,其中人道佔得比例並不算多,反而看不到的更多;每一個角落都可能有會眾,須時時處處存尊重之心。

如此集娑婆世界、他方世界眾生,一起領受法華會上的殊勝與莊嚴。

源自:「法華經導讀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14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