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智之士「眾聚」法華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《法華經》有別於一般佛經的開場是「別序」,第一個熱鬧的場景即是「眾聚」。當時佛陀宣講佛法,有來自各個不同法界的眾生參與,大家都會供養、恭敬,相互讚歎。
來到《法華經》的說法現場,除了阿闍世韋提希子和阿闍世王這些護法外,前來聽經聞法的四眾弟子與隨行眷屬,有證得解脫的大阿羅漢,有正在學習的「有學」聖者,也有已經學成不受後有的「無學」聖者,還有比丘、比丘尼,比如扶養佛陀長大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,以及釋迦佛的俗家妻子耶輸陀羅都在座。
此外,更包括了具足願力、實踐力、度眾愛心的大菩薩。《法華經》告訴我們大菩薩要具足什麼?要能夠不退轉,要能夠有辯才,要能夠常行供養百千萬劫的諸佛,而且要常常讚歎,學習智慧、解脫的法門,才能夠度無量眾生。
最後,「天龍八部」也來參與了這場盛會。
在佛教宇宙觀的天,有欲界六天與色界十八天、無色界四天;欲界以須彌山為主,一個日月就是一個娑婆世界;須彌山頂等於欲界的頂,經中常常護持佛法的忉利天主,釋提桓因(帝釋天)就住在這裡。往上就是雲居,住在雲上的「天」。
「龍」指佛經中講到的八大龍王,就是水族。夜叉是鬼神。迦樓羅是大鵬金翅鳥。乾闥婆是以香氣為食的香神,又善彈琴,也是樂神。在人道、天道、畜牲道都有的是強悍好戰又有福報的阿修羅。摩睺羅伽是大蟒神,蛇頭人身。緊那羅是歌神,頭上長角的人形天眾。這些就是護持佛教的天龍八部。
願意常轉法輪的聞法眾,能以慈悲心來修養自己,自能總持世間一切法,得到諸佛的威德力,通達智慧,名聲遍滿。
源自:「法華經導讀」,釋了意法師主講,2014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