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佛教生活 朝聖的意義 訊息內容

心道法師於印度朝聖開示

圖 / 靈鷲山網路電視台文 / 出版中心

再問大家:為什麼要朝聖呢?因為仰慕及追求佛陀的聖德跟智慧。朝聖是種下我們累世的善緣,不要小看朝聖,事實上這種歷程就是一個深刻的記憶,讓你在生命記憶體裡面,刻上朝聖的記憶。

重要的是,是不是能夠如實地去實踐佛法?如果實踐力不夠,就浪費時間了,這是滿可惜的。實踐力就是怎麼把佛法的教育與生活,呈現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。為什麼要在生活裡面呈現呢?是為了要在生活裡面產生無限的正念與善業。正念與善業要雕刻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眾生身上,雕刻在我們接觸的緣上,讓這些善緣、善業能夠延續,讓善緣能夠輻射出去,讓廣大的眾生都得到利益。學佛不但是利益自己,也延伸到自利、利他平等不二。

朝聖就是對佛法的薰陶,佛陀證悟所得的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也就是無上的正等正覺,都刻印在八相成道的地方─無論是佛出世、苦行、成道證悟、轉法輪,還有涅槃的地方,都是他以正覺力,鞏固的聖地,也是他呈現全知的地方。我們在朝聖當中,也要刻印在我們內心,要銜接那份正等正覺的磁場,讓我們習氣能夠轉換。

我們如果能常常想到佛陀,我們的過失與習氣就能夠轉換,雖然朝聖過程辛苦一點,但是能夠將對佛的記憶刻印在我們內心是非常難得的。為什麼要這樣辛苦?為什麼要邀約大家來?就是希望大家種好這個覺悟的種子。我們不曉得下輩子怎麼再跟佛陀相聚、跟師父相聚?跟這些善緣怎麼相聚?朝聖就是做這個連結的記憶。

如何做到神聖的記憶?要從虔誠尊敬當中產生相應,比如說去佛陀出生的地方,不要走馬看花,最少要拜一拜、繞一繞,拜佛、繞塔就是做佛的眷屬。拜佛、拜塔的意思表示我們受教─受佛的教育並禮敬佛陀。所謂禮,就是服膺的意思。服膺佛陀的教育、服膺佛陀對我們的慈悲。



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「我執」,「我執」有兩種現象,一個是「懶惰」,一個就是「自大」;而對治的方法叫做「降伏我執」,做好的方法就是拜佛。拜佛就是拜「無我」,無我就是沒有一個真實我的存在,拜佛就是拜真實不虛的「智慧法身」,我們修學佛法就是要虔誠、用心。

常常跟師父出來有個好處,從師父的言行舉止裡面去學習攝心、安住,要思惟「怎麼跟師父接近,能夠學到更多的法要,讓我們在生活中,更能夠用得著」,不能說「人這麼多,我就隨緣」不能隨緣,因為師父和你們再一起的時間少,所以你們要珍惜時間去學習,有問題就要問,那麼師父才真正是你們的師父。

如果想要解決問題、消除煩惱、突破障礙,使心能夠清淨,就要把內心的虔誠跟謙卑供養佛。觀音菩薩的十心,大家記得嗎?大悲心是對眾生慈愛的心、對任何的事事物物、有情無情都要有慈悲,都不要傷害。一般人對有情眾生,對無情器世間,就可能做不到。所謂對無情慈悲例如:關門要輕聲,踩在地上要知道謙卑,在生活中要能夠謙卑自己,要尊重萬事、萬物、萬有一切,都要如大地一樣謙卑包容,如此你也會被尊重。要常在工作中、生活中保持謙卑心跟尊重心,有了這兩個心,跟誰都合得來;如果沒有尊重跟謙卑,跟誰都合不來。所以為了善緣具足,我們需要有尊重、謙卑的習慣,善緣才能夠紮紮實實地在每一個地方呈現。

朝聖時,要多祈禱;要保持虔誠的心,懺悔業障;禮拜佛陀一切的聖潔、智慧跟慈悲。要常常祈禱上師,祈禱諸佛菩薩,讓我們能夠順利朝聖、成功圓滿、障礙消除,並增加無量壽、開啟無量智慧。

今生大家能夠結下師徒的緣,這也不是我們今生想要就有的,事實上真的就是生生世世的緣分,所以今生才能夠,一蹴,即成;就是說我們一接觸,大家就能夠皈依,有的人就是不一定,皈依是要有前因後果,我們師徒之間,也是前輩子的薰陶,這輩子就很快上線了。

如同《法華經》中說佛陀出現世間的因緣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,而我來到這個世間,也是為了讓大家入佛之見,所以大家跟師父的因緣,也是要開智慧、悟入佛的知見。這樣學習佛法才會有很好的資糧,如果佛陀沒有開示悟入的真理實相,大家也很難去了解佛法對我們有什麼利益,所以要相信佛,相信因果、植好福田、種好善因,成就美好的生命。

※ 以上文章內容引用自心道法師聖地教示--菩提心印一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