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佛教生活 朝聖的意義 訊息內容

朝聖的前行準備

圖 / 靈鷲山網路電視台文 / 許民傑

朝聖該是一件歡樂的事嗎?就心靈的收獲而言,朝聖確實是充滿歡樂的,但這種歡樂跟一般的旅遊活動或許有所差異;異竟,這並不是為了滿足世俗欲樂的旅遊行程,而是一項嚴肅的功課。現代人物資條件較為豐足,交通也相對便利,出國朝聖已經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;但是,這也可能造成另一種不太正確的認知—說是朝聖,實際上不過就是在一般的觀光行程中穿插一些宗教儀式的活動,完全無法體現朝聖的內涵。


行前功課

去觀光,還是去朝聖,重點不僅僅在於外在的行程安排,而是走在聖地的當下,帶著的是一顆怎麼樣的心。當佛弟子來到聖地的時候,他是否知道腳下這一片土地之所以神聖的原因?或者,這個地方在佛教歷史中的意義,如何連結到自己在修行道路上的實踐?即使出國旅遊,我們也應該對目的地有所瞭解,更何況是到聖地參訪。所以,先不論修行層面的「行前功課」,至少我們在出發前,對佛教的歷史,或是聖者在這些地方所留下的足迹,以及當地的風土民情,應該要有所認識;否則,朝聖行程可就淪為一般走馬看花的景點觀光了,朝聖者對聖地也不容易升起虔敬的心。

就佛教的觀點而言,我們將一個地方、某些物件或儀式視為「神聖」,在於它們能以特定的方式讓我們提起正念,遠離貪瞋癡而融入當下清淨的一念,乃至發菩提心、誓願行菩薩道。因此,嚴格來說,我們並不需要往外探尋聖地,因為只要一念清明,當下即處在佛國世界,何處不是我們的聖地呢?如禪宗《指月錄》所說的:「青青翠竹盡是法身;鬱鬱黃花無非般若。」佛陀說的是人生宇宙的甚深法則,因而萬事萬物都該是佛的法身、法的示現。可是,愚鈍如我們凡夫俗子,總還是需要一些外在善緣來提醒我們,佛的法身遍一切處。據《法華經》所載,佛陀並沒有滅度,只是眾生的心被煩惱所覆蓋,才見不到佛陀。只要世人一念清明,佛陀必然會現身為大眾演說無上妙法。


瞭解聖地的歷史背景

佛陀真的會現身嗎?試想想我們今天來到印度八大聖地之一的鹿野苑,這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。佛陀當年成道後,從菩提迦耶走到鹿野苑(這段路,現在我們乘坐巴也要花上好幾個小時)。佛陀在鹿野苑,第一次向五比丘宣說「四聖諦」——世間的苦難從此有了究竟的解答,佛法從此在世間流傳,轉化了無數眾生,包括你我的生命。鹿野苑及印度的其他佛教聖地,對一般觀光客而言,或許是荒野、或許是廢墟;但對佛弟子而言,如果瞭解了這些聖地的歷史背景,我們無需再多的語言描述,自然就很容易在朝禮聖地的時刻,生起一念清淨心……這不就是佛陀正在向我們說法嗎?  

這即是我們與佛、與法的感應道交。在這樣的時刻,佛子更應心生懺悔:由於自身的業障所礙,以致無法親覲佛陀,所以要更精進往內觀照省思,並且體悟聖者的悲心願力,以此來滋養內在的菩提種子。朝聖者的動機必須是清淨的,才會與佛菩薩有所感應。 


行前讀經,淨化身口意

因此,行前功課非常重要。在朝聖活動中,為了表示對佛法的遵行,以及對聖地的恭敬,朝聖者在行前若能每日持誦經典,以此來調伏心意,以祈求護法善神的守護與祝福,方可遠離一切障礙。行前讀經,是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功課,帶著清淨的心參訪聖地,才有清淨的能量去證得佛陀所宣說的正法。在朝聖路上,我們與佛法心心相印,處處感應佛陀現身說法;然而,這可能會讓一些朝聖著落入了著相的「感應」追求。這時,憶念起佛陀的話語——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,也就能把我們帶回到正道上。


觀照每一個起心動念

修行在於觀照每一個當下的起心動念,在朝聖途中更是如此。心道法師曾經在一次朝聖的途中說過:「在朝聖當中,不能起任何一絲的煩惱,起了煩惱,回去就會累積很多年的污垢。所以在這裡要難忍能忍,難受能受,不計較、不煩惱,放下就是快樂。」朝聖不一定成團,當然可以獨自旅行,也可三兩佛友同行。不過,以靈鷲山2012年3月的印度朝聖行來說,一行人近200人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個性,加上朝聖行程中的諸多安排對台灣人而言確實算不上舒適,因此過程中難免有所考驗。當時心道師父在火車上開示說:「雖然在火車上住的包廂並不怎麼樣,但是大家不要生起計較心,我們一同在佛的智慧觀照下、慈悲引導下,在眾緣和合當中如果能夠生起慈悲心,就能夠具足愛心、樂觀、積極、正面,如果在生活中能夠隨時體驗、隨時運用,就可以無怨無悔地生活在每個當下、每個空間。」


提起正念為法而來

去朝聖,無論是到印度、中國、緬甸、不丹等等,我們都不可能期待跟都會區觀光一樣的便利性—總會有些地區交通不便,須徒步前往,而且途中的膳食、住宿和衛生條件或許並不理想。面對種種障礙,朝聖者這時候就該提起正念,這一趟是為法而來,也隨即覺察到這一切即是求法路上無可避免的考驗,如此便能滿心歡喜而不是事事計較;不然,就可謂「一念瞋心起,火燒功德林」了。當然,行前的準備如個人衛生用品及隨身藥品,會減低一些路途上沒必要的麻煩。

總之,朝聖的路上不僅要肅穆恭謹,更關鍵的是朝聖者要發起菩提心,也就是發起「自覺覺他」的願。發菩提心不應只在朝聖途中,而是在行前以及旅程結束後,身心都要真切地實踐慈悲與智慧。在發菩提心的願力之下,朝聖中所有一切的障礙也就能轉化成修行的資糧,讓我們不再陷於外境的紛擾,而有一顆更沉穩的心。如此,才能身處千年聖迹而與佛菩薩心領神會,獲得三寶的殊勝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