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四期教育 初轉法-阿含期阿含期專題 訊息內容

由「我」而生的煩惱

圖 / 教育院編繹室文 / 教材研發小組

佛陀曾經說過一則經典故事,讓我們能反思「對自我的渴愛與執取」是如何造成了種種的煩惱與問題。故事是這樣的:

“在遙遠的過去,我們生存的世界歷經了「壞」與「空」的階段後,緩慢地走向形成的階段。此時,處在上界「光音天」的天人們,輾轉地自然化生於此世。

這些光音天人初來時,仍維持其過往在天界的清淨狀態。沒有粗重的物質身體、以喜悅為食、身體放光、能於空中自由行走,甚至擁有相當長的壽命。在那時,他們並沒有男女、人我或者尊卑的分別。

其後許久,地上湧現了「地味」這樣的東西。地味的形色美妙,猶如精煉的乳製品「醍醐」,其味道則有如蜂蜜般甘甜。

某位眾生好奇的以指淺嚐了一口,深深地為其美妙滋味所吸引,生起了強烈的渴愛,大口大口地享用起來。其他眾生看到了也紛紛效法。

但是他們並沒有想到,隨著對地味的貪求與享用,他們的身體逐漸粗重、失去光芒,也不再能夠自由飛行。在色身上也逐漸出現了美麗與醜陋的差別。於是,外貌姣好的眾生輕視其他外貌醜陋的眾生,心想:「我勝過你們。」而外貌醜陋者,也反過來對前者生起了嫉惡之心。

就在眾生都處在這樣的比較、鬥爭,生起眾多煩惱的狀態下,地味便消失了。眾生們紛紛感嘆、悲泣地味的耗竭。

在地味消失後,外型類似蕈菇的「地皮」出現了。眾生因此轉而以地皮為食,身體變得更加粗重,對立的情形也加劇了。隨後,地皮消失,眾生轉而以蔓草為食,當蔓草消失後,眾生又轉以採集粳米為食。如此益發粗重。

當眾生轉以粳米作為主食後,身體便逐步轉化,出現了男女之別。接著便慢慢地有了夫妻之名,以及城鎮的形成。

此時,有眾生心想:「常常採集粳米實在太麻煩了,我不如一次多積存幾天的份吧。」結果,眾人紛紛群起效尤,在如此競積糧食的情況下,粳米很快地便枯竭耗盡,只剩枯稈了。

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,大家決定要分封田宅,將糧食所屬劃分清楚。不料,仍然有人不滿足於現狀,偷盜他人的糧食。無奈之下,人們只好開始制定法律保護自己的財產,並推舉共主來執行種種刑罰。“

有些眾生明白到,這一切並非如此理所當然。生命與生命之間的關係,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嚴酷的刑罰、諍訟與怨懟,其實是因為眾生間種種的殺生、偷盜等等不善行才出現的。如果沒有這些不善,自然也就不需要這些刑罰了。

而這些種種不善行的根源,又是來自於哪裡呢?一切的開始都是因有了區別於他人的「我」。有了「我」,便開始了人與我的對立,後續的種種煩惱才會不斷擴大。

佛陀教導「無我」的關鍵便在這裡:一旦認定有「我」,各式各樣對自我的認同也就產生了。在日常生活中,若總是處在與人比較的情況下,內心是很難得到平靜、安穩的。

心道法語:整個環境、生態是環扣的,你破壞了這個環扣,那個生態就會毀滅。我們從與自然生態產生和諧,找到和平的源頭;沒有這個東西,我們沒有什麼和平的根據。我們從心去互動起,讓心寧靜下來,讓心能夠和平,那我們的地球平安就有希望。所以我們從禪開始推動地球的平安、地球的和諧。有了這樣的心,我們才能夠共創博愛的世界——愛的世界。

源自:阿含期進階主題課程:《無我之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