靈鷲山四期教育「般若之夜」 恆明法師深入淺出精彩解惑
圖 / 慧命成長學院文 / 慧命成長學院

5月7日晚,靈鷲山四期教育首次舉辦【般若之夜】線上請法,現場特別邀請《般若期》線上課程主講法師恆明法師於緬甸遠距連線,與學員直接交流,解答般若智慧的核心疑問。慧命成長學院副院長寶髻法師全程主持及補充,兩位法師聯袂引導,使原本深奧的般若空性變得清晰易解,讓與會者獲益良多。
止觀修行不只在禪堂更在生活中
針對般若期線上學員的請法提問,清楚闡述「止觀」的意義及其實踐方法。恆明法師指出,「止」即奢摩他的修行法門,強調應專注於一個修行對象,如出入息,以達禪定狀態,而「觀」則是修習毘婆舍那, 即透過深入檢擇來修習智慧,核對見解是否符合佛陀的教法。
他進一步闡述般若智慧的修行不應限於禪堂,而是落實於日常生活。透過對「心」與「法」的觀察,體悟「萬法皆空」的真諦,使修行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一朵花告訴你意根和意識有何不同
恆明法師說明色法十一種的意根與意識的區別,「色法」可分為十一種,包含六根中的五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,以及六塵中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對象,皆屬於物質性質的「色法」範疇。而「意根」與「意識」則不屬於色法,而是「心法」。其中,意根的主要功能是「了別」,即為進行認知與辨識,它所對應的對象是「法塵」;當意根完成辨識後,所產生心靈活動的結果,即為「意識」。
為了幫助學員掌握這一抽象概念,恆明法師舉出線上視訊的螢幕影像作為例子:當學員透過眼識觀看畫面上的人物,這影像成為心識中的法塵。接著,意根啟動記憶搜尋與辨識功能,將圖像與眼前所見比對,建立認知對象,進一步了別後便生起對應的意識。這一連串的過程,不僅呈現心識運作的細緻層次,也顯示色法與心法之間既有分際又互相連動的關係。
此外,寶髻法師也巧妙運用道具強化學習效果,他手持一朵康乃馨,透過提問與互動的方式再次請法,恆明法師補充,從「看見一朵花」到「這是康乃馨」的認知歷程。這應景的例子不僅讓課程氣氛活潑輕鬆,也深化了對意根與意識互動機制的理解。他指出這種「了別與辨識」的心智能量,正是心法運作精微且迅速的展現,也印證《楞嚴經》中關於心識剎那流轉的論述。
如何讓孩子累積清淨善念?
現場開放學員提問,玲莉師姊提問:「我們的判斷往往受到法塵的影響,而法塵的累積是從幼年便已開始,這些記憶與知識大多是來自大環境,非個人意願的儲存。到了中年才意識到某些積累可能形成無明障礙,是否有方法讓孩子從小積存清淨善念,而避免步入我們的後塵?」
針對此問題,恆明法師強調:「現象本身無善惡,煩惱源自我們的分別心。因此,教育的關鍵在於引導,而非灌輸,應透過生活實踐幫助孩子培養觀照習慣。」他提出四種觀照方法:
1. 無常觀:觀察現象的不斷變化,理解生命的流動性;
2. 苦 觀:認識到所有現象皆可能帶來不安,而非執著於表象幸福;
3. 無我觀:明白沒有一個永恆的主體在主導一切;
4. 緣起觀:理解萬物皆因緣和合而生,無單一因決定結果。
透過長期的觀照練習,才能在煩惱生起前即時覺察並啟動智慧。恆明法師也分享緬甸小沙彌的教育方式,透過榜樣示範、影片媒材引導情感,以及提問式互動學習,能夠更有效幫助孩子理解佛法。
般若智慧不執著的生活應用
旭珍師姐提問如何達到「破妄顯真」。恆明法師強調,「破妄顯真」是漸進的修行過程,並非一次學習就能達成。他鼓勵學員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萬法皆因緣所生,時時覺察練習「不著相」的修行功夫。
此外,佳容師姊提出:「我們常說不要介入別人的因果,但佛法如此珍貴,我們是否應該主動幫助他人?」對此,恆明法師回應:「介入或不介入皆為中性,只要我們回向眾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便是自度度他、自覺覺他的菩薩行。面對因緣,可以選擇協助,也可以選擇不介入,關鍵在隨緣自在,不執著的智慧運用。」
一起圓滿阿含期 走向般若期
來自台灣、香港、美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的線上法友們,透過直播互動,感受法師們的深入開示,紛紛留言表達感恩與讚嘆,法會內容精采豐富,讓大家收穫良多。還有更多精彩請法內容,想了解這場法義豐富、互動熱烈的精采內容嗎?只要參加入《般若期》線上課程,就有機會觀看,只要圓滿《阿含期》課程便可進入《般若期》學習。
靈鷲山成佛藍圖「四期教育」全球線上課程,免費學習,智慧隨行!不限時間、不限地點!隨時隨地,學習無拘!累積成佛的珍貴資糧!
👉 報名連結:https://reurl.cc/jQgg7L
- 翻轉DNA體驗課程學員心得: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上一篇
- 無下篇文章 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