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訂閱電子報

歡迎您訂閱靈鷲山教育網電子刊物。

心之道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  • 心不跟隨現下煩惱,不隨就不會生滅。
  • 學佛,就是學著拭去塵埃。
  • 不要看小小的慈悲,它是無盡的善心、無盡的智慧、無盡的接引。
  • 禪修,讓思緒單純,讓靈性清楚顯現。
  • 念頭在心頭,不舒服;轉個念頭,心頭就開。
  • 煩惱如同下雨,當雨過天晴,雨復何在?
  • 懂得消化煩惱,便能讓生活自在逍遙,讓生命更寬廣。
  • 負面是惡業,消極是惡業,悲觀是惡業;正面積極樂觀,就是生活禪。
  • 生命是不斷流動地,安靜下來,才能沉澱,才能傾聽。
  • 不執著、不妄想,當下即圓滿。
首頁 教育新訊 學習分享 訊息內容

《華嚴經 ‧ 十地品》 持守戒律成就二地「離垢地」

圖 / 靈鷲山全球網路電視台文 / 教育院秘書室

靈鷲山2020年度的華嚴法會,恭請靈鷲山首座了意法師講授《華嚴經》裡面的《十地品》,讓大眾學習到如何從初地慢慢地增上到十地,最終圓滿證入佛的境界。而前面三地:初地「歡喜地」、二地「離垢地」、及三地「發光地」的修行要點在於落實「世間善法」,轉換自己過去不好的習慣。

心道法師如此解釋《華嚴經》的修學歷程:「[我們]從起信開始,相信宇宙的真理、相信佛陀教育我們的修行方法,能讓我們有能力開啟智慧,從次第學習過程中了解如何由凡轉聖。再從初發心開始,一步步實踐,增長功德,直到不退轉,圓滿成佛之路。」

不論初地或十地的菩薩,修行的核心都離不開「菩提心」,而方法離不開「禪」,用功離不開「心」。了意法師於9月30日的課程,接續前次初地「歡喜地」的內容,帶領大眾進入二地「離垢地」的修學。

首先點出初地菩薩如何從十種「深心」進入二地,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,發願能夠成為眾生的依怙,要了解「菩薩應該要怎麼做?」而具體的作法就是:「諸惡莫做、眾善奉行」,就是斷惡造善,就是「持戒」。

二地菩薩持守的戒律可分為三種:「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,以及攝眾生戒」。

「攝律儀戒」就是讓身口意三業皆清淨,要做到「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、遠離貪瞋癡」。

「攝善法戒」就是要成就一切善業,從十善業到發願成佛,也就是身心投入利益眾生、做佛的事業。「攝眾生戒」簡單來說,就是菩薩發願要成就一切眾生,除了考量到行為好壞以外,更要了解各種行為的因果,所有的起心動念都是為了自利利他。

本次課程除了講解經文與祖師的註釋,為了讓大眾更清楚,了意法師與大眾分享了一個「鵝珠」的故事。過去有位比丘為了守護偷食寶珠的鵝,忍受穿珠師傅的杖打,承受種種身心痛苦就是為了要守護鵝的生命,不讓鵝因為要被取珠而喪失生命。二地的菩薩,在瞭解實相的基礎下,為了守護與自己本心相應的清靜戒行,寧可犧牲自我,也要成就眾生。

菩薩心心念念都是眾生,所以菩薩持守種種戒律,不是為了自己,是為了眾生的幸福。比方說,菩薩連一草一木都不輕易折取,更何況是眾生賴以唯生的農作物糧食,更不會生起任何偷盜的念想。也就是說,菩薩從細微的心心念念,到外在明顯的行為舉止,再再都是以「如何饒益眾生?如何不傷害眾生?」為首要考量。了意法師說:「這就是菩薩的『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』」